效益好。
体制内的出版社,很有安全感,工作 , 和同事都很友好,同事之间都是 ,节假日福利多,请假方便,隐形福利也多。
出版社,指进行图书、图画、 ,报纸和电子物品等有版权物品的出版活动的 。如: 出版社、中国农业出版社、中国林业出版社等
2020-06-24 11:37 李春芳 审核人:
我是江苏金坛人,1962年毕业于 学中文系,随即分配到晋南师专任教。当时晋南师专建校不足5年,我24周岁。弹指一挥间,45年过去了。当年一所很小的师专,如今成了拥有本科、硕士、博士各级学位授予权的师范大学,我也由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,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。作为师大发展历史的一个参与者,当五十周年校庆来临之际,我倍感兴奋和激动。我没有什么值得宣扬的成就为校庆增光添彩。这里我回顾一下自己45年来的足印,不过是向世人展示一个普通的师大教师对 教育事业的拳拳忠心。算是对校庆的献礼,也算是我对人生的一份答卷吧。
回顾我45年的教学生涯,首先想到的是晋南师专老一代教师对我的扶植。1962年我分配到晋南师专的时候,正值 经过三年困难时期,各行各业正在全面调整压缩。全省5所师专撤去了4个,晋南师专是山西省保留的唯一的一所师范专科学校。学校条件虽然差,但大家都倍加珍惜,全校教师都兢兢业业,一丝不苟地工作。很多教师都是从中学挑选出来的尖子,他们富有教学经验,讲究教学规范,给青年教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表率作用。这些老教师对新来的年轻教师乐于帮助扶植。记得我 登台讲课,倪以还老师事 阅了我的教案,帮我修改了若干不足之处,让我反复试讲。科主任阎宪康老师带领四五个老教师听了课,课后还召开了一次座谈会,会上给予了热情鼓励,也提出一些中肯的改进意见。此后我又听了不少老教师的课,其中有贾止净、阎宪康老师的《古代文学》,有倪以还、 中、冯一健老师的《现代文学》,有余子谷老师的《文学理论》等。我从这些老师的讲课中 了很多教益。这些教师都已作古了,但他们的音容笑貌、他们的教学艺术、他们乐于扶助青年教师的精神品德,我永远不会忘怀。与我同时,或稍后一些来到学校的一批青年教师,正是在这样一群德高望重的老教师的关怀扶植下逐步成熟起来的。我们永远感谢他们,师大也将永远记住他们。
1962年前后,当我刚刚开始教学生涯的时候,教育战线上正深入进行教学 。针对1958年以来的 气,教学上提出了加强“三基”的口号。所谓“三基”,是指基本理论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。与“三基”相联系,又大力倡导“少而精”和精讲多练”。要求教师课要讲得精,讲得透,并运用启发式教学,调动学生积极思维,主动研究问题。对学生的作业要精批细改,提高学生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这些成了教学的基本准则和要求。正是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,加之老教师的示范影响,使我在教学上养成了“严”和“勤”的习惯。力争做一个受学生欢迎和好 的教师,成了我一生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。
在我45年的教学生涯中,给专科、本科、研究生各层次的学生都讲过课。与阎宪康老师合作,带过两届研究生。中国古代文学是我的主讲课程,还讲过写作、现代文学、文学理论、大学语文等基础课,开设过《楚辞》研究、古代诗词选读、辞赋选读等选修课。担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达15年之久。
不管给哪一个层次的学生讲课,不管讲授什么课程,我从来不敢掉以轻心。讲课之前都要认 备课,熟悉教材,精心进行教学设计。就以讲授古代文学作品来说吧。为了对作品的字句、段落、结构、思想、艺术,做到了然于心,我不仅要熟读这些作品,达到几乎可以背 的程度,还要把作品一字一句地抄写在稿纸上。很长一段时间是用毛笔书写的,蝇头小字,写起来很费事。但在抄写中,可以慢慢咀嚼品味,可以发现原来不懂的地方,或者是未得深解的地方。然后再去翻阅工具书,研读有关参考资料,就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, 知灼见,这样有助于在课 把课讲深、讲透、讲活。把所讲授的作品抄在方格稿纸上,字比较大、字距行距比较宽,看起来方便,便于作批注。稿纸的上下左右有较大空间,可以把需要提到的问题、观点和材料,提纲挈领地写在上面,讲课时眼睛一扫,便能把问题讲清楚。需要归纳总结的问题,简明扼要地列上几条,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讲授的要点,便于他们笔记,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。像《离骚》这样的长篇,我先后抄写过多次。每次抄写稿上都有密密麻麻的批注及说明。后来积累多了,我将它们分类建档。比如先秦文学,就建了《诗经》、《楚辞》、《先秦历史散文》、《先秦诸子散文》等卷宗。以后要讲哪篇作品,就翻检有关卷宗,拿出以前的讲稿看一看,并在前面的基础上,再加批注或说明。久而久之,单就古代文学的抄写讲稿就有一二十袋,堆积起来有数尺高。脂砚 点《红楼梦》说过两句话:“字字看来皆是血,十年辛苦不寻常。”我的这些抄本讲稿又何尝不是如此呢!
要讲好作品,还需要 于激发学生的兴趣,引导学生积极思维,主动地探索问题。为此必须搞好教学设计。所谓教学设计,就是根据教学目的,确定教学的重点、难点,设计教学的步骤、方法,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,引导学生探索问题,实现教学的预定目标。比如我讲《战国策·冯谖客孟尝君》一文,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分析冯谖这个人物的思想性格,对他做出正确 价,并且把握这篇作品写人叙事的艺术性。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:首先简略介绍谋臣策士在战国时代的作用和地位,以及《战国策》在刻画谋臣策士形象方面取得的成就。接着导入课文,叙说冯谖为孟尝君筑就“三窟”的故事。而后逐段提出一些问题,让学生边阅读、边思考、边讨论。第一段,我问:冯谖投靠孟尝君后,曾三次弹铗唱歌,仅仅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待遇吗?他这样做还有什么目的?又问:冯谖若是个无能的人,他敢于一而再地闹情绪吗?文章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?第二段,写冯谖为孟尝君筑就“三窟”,是文章的中心所在,其中“焚券市义”一节,又是重点描写的情节。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:(1)冯谖自告奋勇要到薛地收债,他学过会计业务吗?他这样做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性格? (2)冯谖向孟尝君辞行时,问:“债毕收,以何市而返?”提出这个问题是有心还是无意? (3)冯谖到薛地收债,为什么去也匆匆,归也匆匆,两个“驱”字包含怎样的玄机?至于后“二窟”,文章用的是简笔。我提出这样的问题:冯谖为什么能运用外交手段,迫使齐王恢复孟尝君的相位?又为什么趁机要求立宗 于薛?在逐段分析讨论之后,又让学生将冯谖与孟尝君进行比较, 价这两个人物才识能力的高下,从而让学生领悟孟尝君对冯谖的陪衬烘托作用。通过上述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讨论,冯谖有胆有识、深谋远虑和精明干练的思想性格特点,以及作品在刻画冯谖这一人物形象上的艺术成就,学生就 了十分具体深刻的认识,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的。如果按照传统的 ,一段段疏通文字,逐段讲述它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,最后再归纳总结,当然也未尝不可。但这样 显得支离破碎,又难以 教师唱独角戏的沉闷局面。如果讲课伊始,便直接提出教学目的所涉及的两个问题,让学生去思考讨论,学生会感到无从入手,也不会有多大兴趣。我所设计的一系列问题,都紧扣人物的言论和行动,很具体,很实在。这些问题往往不被学生所注意,一经提出就会引起兴趣,激发学生去思考、去讨论。这些问题又是围绕教学的重点、难点提出来的。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,对冯谖这个人物的认识也就深刻了,文章叙事写人的艺术性也就领悟得深切了,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。进行启发式、讨论式教学,关键在于教师必须熟悉教材、吃透教材,并在此基础上精心地搞好教学设计。这是需要花大力气,下苦工夫的。古代苦吟派诗人用“吟稳一个字,拈断数根须”两句话,形容他们锤字炼句的甘苦。我觉得搞好教学设计,把课讲好,也是这样,非得呕心沥血、煞费苦心不可。
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,教学语言的锤炼是必不可少的。我是苏南人,从 的是吴语,到山西来教书,语言是一大障碍。开始教书的时候,学生反映有些话听不太懂。我便注意听电台广播,练习普通话,纠正自己的发音。后来基本上也就可以用普通话讲课了。尽管还带有一点南方口音,但学生听课已不存在什么障碍了。当然仅学会用普通话讲课是不够的。教师的语言应当简洁流畅,干净利落,条理清晰,逻辑严谨,还应具有一定的感染力。不 讲稿,背教材,叫人听起来感觉呆板乏味。教师讲课要能像好的导游那样,指点 ,把旅客引入胜境;要能像好的解说员那样,侃侃而谈,历历如数家珍;要能像好的律师那样,条分缕析,鞭辟入里;要能像好的演员那样,字字句句打动人心。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是很不容易的。几十年来我努力这样做,但距离这个目标仍然很远。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,各种会议很多,我利用开会发言的机会,有意识地锻炼即席讲话的能力。有些同事笑话我书生气十足,发起言来一本正经,有板有眼,像做文章似的,殊不知我是利用发言的机会,磨砺我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。讲课也可以锻炼口才。我曾多次在家中面壁讲课,反复琢磨怎么把意思表述得更准确,更简洁,或者更有感染力。有时为了一个提问,几句点拨,或一段归纳总结的话,往往要斟酌多次,直到觉得满意为止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长期的磨炼,我的教学语言受到师生的好 ,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。
记得我讲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“鸿门宴”一段,学生们似身临其境,感受到宴席上剑拔弩张的气息,为项羽坐失良机而扼腕叹息;讲屈原《离骚》,学生们被屈原的爱国思想和崇高人格所感动,作品中的字字句句仿 都在撞击着他们的灵 ;讲《孔雀东南飞》, 学被刘兰芝的悲剧命运所感动,听着听着不禁抹起泪来。这些年来历届中文系毕业生来校参加校友联谊会,他们说起当年我讲授作品的情景,都记忆犹新,津津乐道。一位上海某高校的校友,也是教古代文学的。他说他不但学我的教法,还学我的语态、语调,连板书也学我的竖行直写,觉得看起来有飘逸之感。有几位 的校友说,当年学的那些文章已经淡忘了,但老师出口成章的讲话艺术,我们忘不了,这使我们受益终生。80年代初,中文系教师王光龙、李德龙到华东师大进修,回来深有感触地说,以前老觉得山西师大很土,水平不高,想到名牌学校开开眼界,后来发现那里一些教师讲课不怎么样,还不如我们的 讲的精彩呢!他们的话,也许有恭维的成分,不能当 。不过有一点我心里是清楚的,名牌大学的一些教授,他们在学术上造诣深,著作多,但教学上花的心思不多,讲课比较随便。我是 学毕业的,对此深有体会。我的课受到学生的欢迎,是因为我把心思都放在教学上,献给我的学生们了。这是师范院校教师不同于综合大学、名牌大学的地方。
在山西师大,把心血都献给教学,讲课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比比皆是,不在少数。记得1984年夏天,山西省 和广播系统五六百人,来山西师大进行培训和考核。中文系承担了这项任务。当时给他们讲课的有:林清奇、张明健、段登捷、潘家懿、傅毓钤、张钦尧等。我有幸参与其中,承担了《中国古代文学》的讲课任务。这次培训讲课,赢得了普遍的赞誉。参与培训的学员说:“没想到山西师大中文系有这样高的教学水平,教师队伍这么整齐,恐怕山西大学中文系也未必能比得上。”这些人在山西 界有很大的影响力,由于他们的广为宣传,山西师大中文系当时名声大振。当年省教委把中文专业自学考试主考权交给山西师大,与这次培训讲课的成功大有关系。它不仅为我校在自学考试、函授教育等方面打开了局面,也为我校在全省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。我为自己能参与这次培训讲课引以为荣。重提此事,也是借以怀念与我共事的那些亲密战友们。
几十年来,我在教育实习、毕业论文指导以及函授教育、自学考试工作等方面也从不马虎。每次教育实习,我都要认 钻研学生们要讲的课文,每篇课文都要弄得很熟,并细致琢磨每篇课文的教学设计,就如同自己登台讲课一样。每次教育实习,少则带五六个学生,多则带一二十个学生。每个学生至少讲两篇课文,所以每次实习我要认 钻研20多篇课文。中学的语文课本经常变动,很多课文是我以前没有接触过的,必须先当学生,再当老师,这样才能给学生以切实有效的指导,帮助学生上好第一课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我比实习的学生更辛苦,下的工夫更多。我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严格,每个学生都要试讲几次,每次我都要提出改进意见,从对课文的理解把握、教学的步骤方法, 学用语和板书设计,一点也不放过。实习期间的日日夜夜,就像领兵打仗一样,经常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。从1963年春天 带学生到临晋中学实习,到1998年退休前夕最后一次在临汾一中实习,没有一次不是如此。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,从选题、拟提纲到初稿、二稿,我都要同学生讨论,提出意见,让他们反复修改。那种敷衍了事或拼凑抄袭的所谓论文,在我手下是蒙混不过去的。对待函授生、自考生的毕业论文也是这样。一篇论文从提纲到定稿,总要给他们写三四次信,提出比较具体的意见。写一份指导意见,有时得写几页纸,花半天工夫。学员们看了这些信很受感动。他们感慨地说,如果老师们批改作文都这么认 细致,对学生的帮助该多大啊!函授教育也是这样。记得20世纪80年代,我在永济面授《中国文学史》,讲课完毕,给学员布置了一百几十道思考练习题,要求学员平时一边阅读钻研教材,一边做读书笔记,完成作业题。半年之后交上读书笔记和作业本,经过检查考核方能参加考试。后来全班三四十个学员交上的作业厚厚一大捆。有的学员写了厚厚三大本,少的也有两大本。中文系负责函授教育的翟维奇同志告诉我, 派人来我校检查 教育时,翻阅了这厚厚一大捆作业,十分赞赏,给予了表扬,说我们山西师大的函授教育搞得扎扎实实,教学质量信得过。
作为一个高等院校的教师,需要肩负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。上面我较多地谈了我的教学,因为教学是教师最主要的职责,我也为之倾注了毕生心血。在科学研究方面我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业绩,不过也还写了些东西,从某种角度看,写的不算少,也不算差,有些东西还得到过 的关注和好 。我写的东西大都与教学有关。我写的作品讲析、赏析文章很多,除在《语文教学通讯》等刊物发表的外,其他刊载在各种赏析集和赏析辞典中。其中如《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》( 文学出版社)中关于曹植《名都篇》的赏析,《陶渊明诗文赏析集》(巴蜀书社)中几首陶诗的赏析,都曾 好 或奖励。此外,《古诗鉴赏辞典》、《汉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辞典》、《诗词曲赋鉴赏词典》、《元曲鉴赏辞典》、《清词鉴赏辞典》、《古代民歌鉴赏辞典》、《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》、《历代诗鉴赏辞典》、《历代词鉴赏辞典》、《中华诗词鉴赏辞典》等书中,都载有我的赏析文章。我还参与编写了一些教材和教学参考书,其中有20世纪70年代初出版的《写作知识》(山西 出版社),80年代初出版的《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》(陕西 出版社),90年代出版的自考教材《古代文学作品选》(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)。教学参考书有《初中三十六篇语文赏析》(山西 出版社),《中文自学手册》(陕西 出版社)等。学术性较强的文章也写过一些,如《略谈赋比兴》(《山西师院学报》)、《我国古代关于形象思维的探索》(《语文教学通讯》)、《关于韩子诗解说的商榷》(《古典文学论丛》第二辑)、《论橘颂创作背景》、《招 创作背景研究》(《山西师大学报》)、《关于琵琶记的再 价》(《中华戏曲》)等。另外,《关于古代文学教学探索》一文,先是刊载在《山西师大学报》教育版,后经修改,又载于 科学出版社出版的《 论文集》中。此文一再被各种名目的学会 为优秀论文。不过,总起来论,学术性论文毕竟太少。尤其令人遗憾的是,至今尚未有一部像样的个人专著。最近一年来,我研读《 》,准备撰著一两部既有学术价值又适宜面向广大普通读者,尤其是面向青少年读者的论著,为弘扬传统道德,建设 尽一份责任。以前因忙于教学及其他事务,未能集中精力著书立说,常引以为憾。现已年逾七旬,精力已衰,但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,仍想在学术上有所建树。不知老天肯让我如愿否?不管天意如何,我将生命不息,奋斗不止。
在45年的历程中,还有两件值得回忆的事,一件是担任《语文教学通讯》 编辑的5年经历,一件是退休后担任学校教学指导工作的8年多经历。
1977年底,陶本一同志开始筹办《语文教学通讯》,向我约稿,并请我当 编辑, 古代文学教学栏目。当时被聘为 编辑, 其他栏目的还有冯一健、王宗礽、傅毓钤等人。我们这些人经常在一起开会,讨论办刊的方针,组稿的计划,以及扩大刊物发行量的办法等等。刊物初创之时稿源缺乏,我们还得亲自为刊物撰写文章,先把刊物的门面支撑起来。记得1978年第一期刊载了我的《谈曹操的两首诗》,第 刊载了《我国古代关于形象思维的探索》,第三期上又刊载了《范进中举讲析》。这些文章都取得了很好的 反响,不少中学教师把它们当做难得的教学参考资料。《范进中举讲析》一文,被选入 师范大学中文系所编的《中学语文讲析》一书。后来发表的《岳阳楼记讲析》,被选入江西赣州师院所编的《古诗文讲析》一书;《读项脊轩志》被上海教育出版社收入6古代文学名篇赏析》一书。陶本一同志是一个很有 才能和活动能力,又很富于开拓精神的人。在他的苦心经营和编辑班子的共同努力下,《语文教学通讯》很快打开了局面,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,赢得了普遍好 。
随着《语文教学通讯》知名度的提高,发行量的扩大,稿件纷至沓来。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中学教师的教学心得、课文分析、教学设计或疑难问题的探讨、争鸣等文章,也有一些语文界的专家学者的文章寄来。审稿、改稿的任务也就越来越重,往往要从数十篇文章中挑选出三四篇 合要求的稿件,或作必要的删改,或润色其文字,工作量是很大的。刊物创办初期,经费相当困难, 编辑的报酬每月10元,过了一两年之后增到15元。发表一篇文章也不过一二十元钱,但大家都没有什么怨言,从来不计较报酬的多少。在搞好教学工作之余,挤出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,把精力扑在刊物的编辑工作上。
担任 编辑期间,我曾几次参加国内的语文研讨会议,也曾奉命赴外约稿。1980年前后,我随同陶本一同志到上海参加了全国中学教学研究会的成立大会,在会上聆听了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关于“语文天生重要”的讲话,见到了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、张志公,著名作家吴伯箫,还有许多影响很大的中学特级教师于漪、钱梦龙等人,听取了他们关于语文教学的精彩报告。两年后,我又随同陶本一同志到福州参加了第二次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,再次见到了国内许多在语文教学 方面卓有成就的前辈和后起之秀。后来我又奉命赴连云港参加了江苏省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。在这些会议上,我广泛与代表们接触,向他们约稿,与他们交朋友,为扩大《语文教学通讯》的影响做了不少工作。我还曾与靳保太同志一道出席了江苏省第二次中学语文研讨会,会后又到苏州、杭州一带拜访了一些语文界有影响的人物,向他们组稿,并建立长期联系。在工作之余,我们顺便游览了太湖、西湖等名胜,留下了不少珍贵的照片。
经过几年努力,《语文教学通讯》的影响日益扩大,在国内几家语文刊物中挤到了排头兵的位置。它为后来《语文报》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。到1984年以后,《语文报》的影响超过了《语文教学通讯》,于是便以《语文报》作报社的名称了。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,每年从中文系毕业生中选留助理编辑,让他们协助 编辑承担组稿、审稿、编稿的任务,经过几年锻炼,他们都已成熟,可以独立工作了。到了1984年, 编辑全部退位,我的 编辑工作也就结束了。
《语文教学通讯》、《语文报》的相继问世,并享誉海内,极大地提高了山西师大的知名度,使我们这所地处偏僻的地方院校成了国内几乎无人不知的一所大学。《语文教学通讯》、《语文报》的创办,对山西师大的发展来说,可谓功莫大焉。每想起自己在这个事业中也曾付出过心血汗水,甚感欣慰。这也算是我在山西师大留下的一个值得怀念的足印吧。
1998年退休,承蒙校长侯晋川和教务处长周作胥的信任,聘我担任学校教学指导 会 ,并任文科组组长,直到2006年下半年卸任,历时8年多。我与文科组同人李孟存、马维国、严文杰、晁增寿、赵世泽、冯兰英等先生团结合作,群策群力,在教学指导、教学考核、教学 估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,赢得了广大教师和各级 的赞誉。这是我退休之后教学生涯中一段新的历程。它让我有机会发挥余热,为山西师大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。
文科组的同志对教学指导工作都十分尽心。每年职称 定,都有几十位教师需要教学考核,我们不仅要听课,检查教案、讲稿,审阅教学研究成果,还利用听课考查的机会与这些教师讨论切磋讲课中存在的问题,帮助他们改进提高。20世纪90年代高校扩招后,教师短缺,每年要引进数十名新教师,教学指导组都要参与考核。求职的人有时来得多,就要上午、下午连轴转,一个个地听课,一个个地答辩。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,需要提出不同专业范畴的问题让他们答辩,才能较好地测量他们的专业基础和教学能力。我们事先又不知道应聘者学的是什么专业,试讲的课目是什么,我们无 先做准备,需要临场提出考核答辩的问题。所以每次应聘求职的考核,我们都处于思想高 中高度紧张的状态。尤其是我,作为文科组长,责无旁贷,要 答辩,并作为主要的提问人和 判者,听课和答辩过程中一分钟都不敢松懈。我之所以如此认 对待,一是不让应聘者滥竽充数,为学校的师资质量把好关;二则是让应聘者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,山西师大对教师的要求很高,聘用之后必须好好努力,不断深造提高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,所以每次应聘考核都十分认 严肃。有时应聘的人来的多,考核的时间长,脑子长时间处于 紧张状态,晚上我往往无法入眠。再说2004年我校接受 估,有大量工作要做,前后一两年时间忙得不亦乐乎。用当时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李忠康的话来说,大家都要准备掉几斤肉,脱几层皮。我们教学指导 参加了 估准备工作的全过程。学校通过 估,被 为良好等级后,侯晋川校长设宴款待学校各部门的 及参与教学 估的有关同志。当侯校长举杯走到我们面前表示感谢时,我十分激动,因为学校 没有忘记我们为山西师大贡献的绵薄之力。
平时的教学指导工作,我们从来没有放松过。文科各院系中青年教师的课,我们全都听过,有的还听过三四次。每次听课,我都作较详细的笔记。课后都与讲课教师交谈切磋,指出其长处和短处,就讲课中出现的观点、材料和倾向问题进行探讨,纠正其不当或错误之处,尤其是在教学方法、教学语言、板书设计等方面,都尽可能地提出比较具体的意见和建议,鼓励他们改进提高。我和文科组的同志还经常向各院系主管教学的院长、系主任及教研室主任通报听课情况,与他们共同研究加强教学管理,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。一个学期,或一个学年,我都要以文科组的名义,写一份教学指导工作总结,汇报一年来文科教学的基本情况, 介文科教学 的新进展,探讨教学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,并提出改进的意见。在教学指导工作汇报材料中,我特别注意 介在教学 中勇于探索创新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些中青年教师的教学,希望借以引起学校各级 的重视,让这些教师更快地脱颖而出,对全校的教学起到更大的带动作用。每次写总结报告,我都要翻阅平时的听课笔记,对问题进行认 梳理归纳,加以细致剖析,力求做到准确中肯,实事求是,文字也注意斟酌推敲,可谓颇费心思,写一份总结报告往往要费数天时间。我那一本本听课笔记、一份份总结报告的底稿或复印件,我还珍 着,那上面凝聚着我的心血,寄托着我对山西师大美好前程的殷切期望啊!
我在山西师大辛勤耕耘了45 ,献出了我的青春,乃至一生,我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,我由一个农家子弟成了大学教授。我曾多次 学校和省级的奖励, 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。1993年还 为全国师范院校而设的首届 奖。我感谢党和 对我的培养,我感谢山西师大为我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,我感谢所有关心、爱护和帮助过我的人。
45年的教学生涯,使我深感生命的充实,生命的价值。我将永远珍惜和怀念45年教学生涯所留下的一串串浸透心血和汗水的足印。
作者简介:
李春芳,生于1938年,江苏省金坛市人,中 员,教授。1962年毕业于 学中文系,同年分配到晋南师范专科学校任教。1993年荣获首届 教育基金奖。1998年退休后任山西师大教学指导 会 兼文科教学指导组组长。
问题一:怎样进入出版社工作 1可以,现在我国很多出版社都有 版权贸易(就是从外国引进图书),这个部门很重要(我们社就是),学好英语进这个部门很有前途。
2不需要专门的考试,有个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要等你从业以后才能参加,英语类的考试多参加点,4,6级就不要说了,能专八更好,还有一个翻译资格考试,能考过最好.
3职位通常是编辑,要是你的英语好,就能去版权部门或 *** 外文书翻译(出版社通常没有专职的翻译,都是编辑兼任,或请外翻。
4你说的 关系是指走后门吗?能走后门当然很方便了,但是如果没有后门,只要有本事一样能进好的出版社(毕竟出版社为了自身的发展也不能都招后门职工,他也需要一些有本事办事的人才)
问题二:如何去出版社工作 设计专业,那就应聘 社、图书出版社的美术编辑职务吧
问题三:如何才能进到出版社工作呢 一是通过该报社的招聘;
二是参加公 ,报考党报(宣传部门);
三是在现有岗位上,通过努力(关系)调动工作;
问题四:想去出版社工作,但我不是学这个的,能去吗? 你是想做什么方向的编辑?英语图书编辑吗?
我是学习编辑出版专业的,还比较熟悉这个行业。首先如果想要以本科的学历,除非靠关系,否则出版社是不会收的。
出版社的助理编辑都要求硕士生学历。主要就是考虑做编辑要考验你的全方位知识,中文的基本功当然要好,刚进出版社一般处理的都是校队这些文字工作。最好还能有自己的知识专长和储备。比如说我擅长经济,对这领域能发现市场的空白,能够找到合适的书稿和作者,能对自己的图书做很好的 这样。
要有一定的现在营销知识。
要是学英语专业的,还有一个方向,做图书贸易,既要熟悉国内 的图书市场,又要有相关的 和谈判的技能。
现在出版社的话比较难进,而且做得出色的出版社更少。如果非要本科学历的话,可以考虑去民营的文化公司和图书 ,这一块有些做得相当不错。
出版专业资格考试是要大学毕业了才能考的,现在着急也没有用。这个 的行政色彩很浓,考了并不意味这能进出版社了,还是要求有 才实学。有个初级网络编辑师,做网络编辑的,这个可以考虑去考。
问题五:想去出版社工作,有人了解工作内容吗 还是要看你喜欢什么专业,对什么感兴趣。
出版社招很多专业的人,比如出文艺书的招文学专业的,出古籍的招古代汉语的,外研社招学外语的,经管类图书出版社招经济和管理类的,电子工业出版社、 邮电出版社招理科电气化专业的,出版心理图书就需要招心理专业的,出版 图书的需要学学前教育、教育学、儿童文学的,等等。
有个特别 的专业叫“编辑出版专业”,学了几年出来什么都不是,投编辑岗位通通被鄙视,这是经验之谈,望 三思。
问题六:如果想在出版社工作应学什么专业 出版社一般主要有编辑、发行、印制三种职位。编辑一般要求研究生学历,或者有五年工作经验中级职称的本科生,发行一般要求本科学历,印制可以是专科学历。你提到的审阅由策划编辑或文稿编辑负责,选文由策划编辑或组稿编辑负责,出版社没有专门排版的,那是录排公司的工作。
问题七:出版社上班怎么样 目前出版业的人多数很消极,也是行业情况决定的。
但是出版社比较稳定一些,女孩子或者一些趋于稳定的人可以进来。
待遇一般,没好处。
问题八:到出版社有哪些职位,每个职位都做些什么? 基本上分为:编辑、发行、人事、财务。
具备相应学历,这个在出版社招聘启事上会写明,如果你不清楚,就去问出版社的人。现在一般至少都是正规本科毕业。出版社虽然工资不高,但对学识的要求还蛮高的。
编辑和发行都要考取相应的 ,但是不是入行门槛,可以先入行,再考。一般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规定,要求在限定的年限内取得相应 。
人事和财务我不了解,应该就和一般单位的差不多吧。
挣分挣得好辛苦!
问题 :刚到出版社工作,现在出版社太不景气了,有同行吗 出版社工作不错呀,但是前景确实不太如意,不如开培训班
中国经济出版社做校对,合同工,底薪六千多加稿费,每月税后到手一万到一万五之间。早八点半晚四点半,双休,很少加班。偶尔加班的话工资也加不少。以上字字属实, 佩服有些回答那么离谱,误导人。
上班时间是早8:30--下午5:30,工资2000左右,有饭补、车补,福利还可以。其他出版社也差不多这样,不过英文编辑或专业摄影的工资会高点3000左右加补助。
出版社,指进行图书、图画、 ,报纸和电子物品等有版权物品的出版活动的 。中国 如: 教育出版社、中国农业出版社、中国林业出版社等。 地区:东立出版社。日本:集英社、小学馆等。
1、山西春秋 出版社
山西省 太原市 建设南路15号出版大厦5层
0351-4922074
2、山西 劳动图书发行站
山西省 太原市 旱西关30号南
0351-3043207
3、山西教育出版社
山西省 太原市 迎泽园小区2号楼
0351-4047491
4、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
山西省 太原市 建设南路15号
0351-4922103
5、山西 出版社
山西省 太原市 市辖区 建设南路15号
0351-4922146
6、山西 出版社
山西省 太原市 迎泽大街318号
0351-4043185
7、希望出版社
山西省 太原市 市辖区 建设南路15号
0351-4922259
8、中国铁道出版社太原发行分部
山西省 太原市 建设北路532号
0351-3072330
还有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山西古籍出版社